国家级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重庆市长寿区,2010年11月由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前身是2001年12月由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重庆(长寿)化工园区,2011年5月与晏家工业园区整合运行,园区规划面积73.6余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超过35平方公里。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产业项目、公用工程、物流配送、安全生态、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理念,经过十多年创新发展,园区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重化工基地,获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化工园区20强”。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集群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和生态发展的理念,践行循环经济和五个一体化发展模式,主导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钢铁及金属压延、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五大产业,致力于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落户工业企业26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2家,2014年,长寿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45亿元,实现税收2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亿元,连续8年保持15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4.06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名列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前茅。预计2015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70亿元。2014年长寿经开区主要消耗能源有天然气19亿方、煤570万吨,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03万吨标煤。

一、低碳循环工业体系和生产方式

一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整个园区的产业关联程度和循环链接效益。

根据天然气石油化工、钢铁及金属压延、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五大产业物质流向及产业特点,从地位置上划分为晏家、江南、八颗三大板块,其中晏家板块主导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和新材料新能源,为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区;江南板块主导发展钢铁及金属压延,为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区;八颗板块主导发展现代装备及电子信息,为产城融合区。从空间上引导企业向产业集中区的区域集聚,战略性地预留企业发展用地,加强对产业关联性强的企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合理利用土地,提高产业集聚度高和土地利用率,产业关联度达到90%。

二是从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在企业层面,建立循环型企业,促进企业内部循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项目引进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贯彻全过程控制和污染预防的思想,严格要求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产业转型,采取清洁生产工艺,促进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的形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重庆海州化学品有限公司,以园区甲醇和副产氯气为原料建成年产20万吨甲烷氯化物装置,并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甲醇、氯气→甲烷氯化物,副产四氯化碳→四氯乙烯→R125制冷剂,副产氯化氢→三氯氢硅/四氯化硅,减少废弃物排放,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

在园区层面,构建天然气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循环链接效益。构建起天然气→乙炔→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纤维,天然气制乙炔尾气→甲醇→醋酸→醋酸乙酯,天然气制乙炔尾气→甲醇→甲醛→聚甲醛→改性工程塑料,苯→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氨酯,天然气→氢氰酸→甘氨酸→草甘膦等多条产业链,产业链向下延伸并与相关产业融合,形成了企业集聚、产品多样、技术先进的天然气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在社会层面,通过园区主导产业与周边建材产业、城市可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横向联系,对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矿产实施循环利用,将园区产生的粉煤灰、污泥等输送至周边建材企业,用作水泥、砖等产品原料,将城市餐厨垃圾及废弃动植物油脂经过酯化处理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一是特色副产物H2、Cl2、CO充分利用。经开区目前副产H2为21.5万吨,利用量约达19.5万吨,利用率达91%;副产Cl253万吨/年,利用量约达52.92万吨,利用率达99.8%;副产CO,利用量超过100万吨,利用率达100%。

二是产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经开区每年产生冶炼渣、炉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煤矸石、化工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七大类产业废弃物1200万吨,综合利用量1030万吨,利用率达综合利用率将达到84.7%,略高于重庆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3%的平均水平。典型产业链如炭黑废渣→半补强炭黑→轮胎及橡胶制品;废旧轮胎→精细胶粉→轮胎及橡胶制品产业链;粉煤灰、冶炼渣、脱硫石膏→水泥等建材。 

三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将生活污水进行回收处理后,用于化工企业的非饮用工业、园林、市政用水等领域,每年可减少向长江抽水2000万吨以上,通过将纺丝VHT项目废水改为循环水补充水回用,炭黑净化水改为PVA新醇解中和池稀释水回用,罐区喷淋水回收为循环水补充水等,减少工业取水总量800万吨以上,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四是能源梯级利用。通过实施蒸汽热能的集中、梯级供应和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产业集聚区建设热电中心集中供给入驻企业蒸汽,按照能量梯级利用标准,实施蒸汽热能的梯级供应;实施企业内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改造项目、企业间余热余压共享项目建设和公用余热余压管廊管道建设,通过公用管廊,对企业副产蒸汽进行统一收集,然后由热电中心统一调配供其他企业使用,实现蒸汽热能的循环利用。

三、基础设施低碳化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供水、供电、供热、道路的共建共享,向企业提供充裕的公用工程保障并实现基础设施的集成优化。一是实施集中供水,供水能力达到50万吨/天的供水。二是建成1座500KV变电站、5座220KV变电站、11座110KV变电站,保障充足的电力供应。三是保障天然气供应30亿方/年。四是建成长寿经开区热岛中心,实施集中供热。五是构建完善的安全环保六维体系,环保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建成270吨/天的固体化危品处置场、250吨/天的生活垃圾处置场、8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及化学船舶洗舱基地,实施固废和废水的集中处置,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六是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建成“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河流级”五级水污染防控体系,应急事故水拦截能力达50万立方米,建成消防特勤站,建设绿化隔离带和事故隔离区。

四、政策与管理体系

一是申请国家和市级财政资金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及市级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应用。二是为促进企业发展,颁布《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节能减排、环保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积极引进重庆市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专项发展基金等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立公共检测平台、专利服务信息平台、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建设科技创新园,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五是成立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针对中小学生、一般社会公众、各级公务人员和广大投资者设计出“科普教育”、“培训学习”及“商务考察”等3类共计5条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参观路线,进行循环经济及绿色低碳发展宣传教育。


附件:
  • 微信公众号

  • 秘书处微博

无废园区建设指引

进行无废园区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实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有力保障。绿盟在中国生态环境部和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的指导下,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经开区、“11+5”试点城市生态环境局及试点内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编制了这本建设的实操性指南,为“无废园区”建设提供指引。

报告下载>
  • 主办单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
  • 技术支持电话:022-66371809
  • 版权所有: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
  • 京ICP备2020035841号-2
  •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绿色数据中心

绿盟官方信息发布渠道

绿盟最新视点交流平台